11
2017
-
10
愚公移山豫光魂(一)
來源:
豫光集團建企六十周年系列報道(一):愚公移山豫光魂
河南濟源王屋山以主峰天壇為中心,這里一山突起、群峰環繞、丘阜卑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范”,大有“眾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志《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也。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是激勵濟源人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動力。
在美麗的濟源有座美麗的花園式企業,她是中國鉛企的“王屋”,是鉛行業的引領者,她傳承了愚公移山之寶貴財富,鑄就了“愚公故里豫光魂,濟水之源綠色行”——她就是馳名中外的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豫光集團董事長楊安國說:“歲月可以模糊人們的記憶,卻湮滅不了在艱難曲折中百折不撓的精神。”
記者在豫光集團采訪感觸很多,豫光人頂呱呱。豫光是家冶煉企業,卻看不到冶煉企業的臟亂差。車間廠房窗明幾凈,廠房周邊宛如花園地帶,沒有亂堆亂放,只有綠葉相襯,萬花相映。幸福寫滿員工的臉上,譜寫出團結、和諧、奮進、求實的豫光幸福指數。
1957年一路走來,豫光集團到底憑什么走出了山谷,走向了世界?記者在梳理采訪的幾萬字筆記中,在一個個采訪的干部、員工的話語回放里,感受到原來是一代代豫光人在愚公移山精神的傳承中鑄就了“豫光魂”。
“豫光魂”需從蛇行而過驢拉磨中說起。濟源有個姑嫂山,山腰上有個勳掌村,勳掌村有個老洞溝。老洞溝分東老洞、西老洞,這就是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建于1957年的濟源綜合冶煉廠的發源地。楊安國說,書寫豫光的發展史應當從勳掌鉛礦寫起,因為勳掌鉛礦是豫光發展的開端,是豫光的發祥地。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勳掌鉛礦實際上是豫光的“母親河”。追尋勳掌鉛礦一路傳承的歷史,感動中是一種精神在豫光燎原,那就是王屋山下的愚公移山精神。豫光幾位八、九十歲頭發斑白的老職工回憶起勳掌鉛礦的創業史百感交集。
外號“楊大錘”的楊廷貴說,他1958年到濟源綜合冶煉廠時,當時有一個鉛礦,一個銅礦,礦石為雞窩礦,鉛礦含量最高時90%以上。那時挖礦是鋼釬、二錘、鐵鏟等,場面是“掄錘雨點化、鏟土閃電化、推車火箭化”。當時的條件雖然很艱苦,但工作場景卻是“速度與激情”的演繹。“楊大錘”這一綽號就是那個時候員工們給他留下的“愚公美名”。
89歲的苗綿清回憶道:建廠初期條件真的很艱苦,礦里環境極差,礦洞如蛇形,低矮,礦巷寬不足一米,高不過3尺,有些地方僅容一人而過,礦工要彎著腰頭戴老鱉燈,多半只能匍匐前行,一錘一鏨刨出來的礦石也只能裝進布袋里綁在身上帶出。真是鉛礦洞里塵飛揚,拉礦出洞如蛇形。礦石拉出洞后再一擔一擔挑到距礦2.5公里的勳掌村。當時礦工們形象比喻礦山惡劣的生活環境是“腳蹬鼓風機,手搖軋面機,朱承洗養了只老公雞(朱承洗是豫光的老領導,當時在礦上養了一只公雞)。”當時從蛇形礦洞挖采出來的礦石是用驢拉磨輾,然后再用土法坩堝煉鉛。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艱苦創業的老一代仍然取得了“投入少收效快”的成績。1958年,22歲的程廣華在河南省召開的表彰大會上代表濟源綜合冶煉廠作經驗介紹。當程廣華打開絨布包裹拿出當年頒發的早已泛起綠色銅銹斑駁的獎章“炫耀”時,記者看到了他眼角的淚光。一旁坐著的老領導朱承洗聽程廣華說到動情處時,兩眼滾落出了淚水。
回憶仍在百感交集中,感動著新時代的豫光人,也感動著采訪的記者。歷史是一面明鏡,創業是愚公精神的傳承。懂得歷史傳承,歷史才能升華,“蛇行而過驢拉磨”的創業魂才會激勵一代代的豫光人。1969年之前,豫光幾乎一直停留在粗鉛的生產上。從1957年9月產出第一爐粗鉛,12年之后才有了電解鉛,并從中提煉出了金、銀,或許正是金、銀的出現才智取了“豫光金鉛”四個閃亮的字眼。
正如楊安國董事長說,書寫豫光的發展史應當從勳掌鉛礦寫起。的確,從勳掌鉛礦走出來的第一代豫光人其實就是傳承踐行了愚公移山的精神。那萬山叢中的姑嫂山,那姑嫂山里蘊藏的勳掌鉛礦,那開采勳掌鉛礦的豫光人照明使用老鱉燈、鼓風人工拉風箱、毛驢拉輾碎礦粉、餐飲饅頭白開水開啟了豫光人的創業之路:1957年生產的76噸鉛盡管微不足道,卻是豫光圖騰的開始,也打開了豫光人創業的智慧之門。
1964年開始,豫光人在著力做好鉛冶煉生產的同時腦洞大開。伴隨國家經濟的發展,礦山開采冶煉企業逐漸增多,豫光人發現礦燈是個稀缺產品。于是,急中生智的豫光人有了摒棄老鱉燈,研制生產礦燈的想法。說干就干,很快著手KS-8礦燈研發并于1966年批量試生產成功,首期形成年產2萬盞礦燈的生產能力。除了燈泡在外購置,礦燈所需100多個元件,其中80%以上都是自己生產的。后來又生產帶礦燈的安全帽,在鉛冶煉之外的“副業”礦燈做到了年產120萬只,成為國內最大的礦燈生產企業。
礦燈產品的試制投產,使企業擺脫了單靠冶煉發展的局限性,實現了時下倡導的跨行業生產模式,摸索出了改單腿走路為“兩條腿”走路的豫光經濟模式,為豫光日后拓展發展思維,打開前行的理智抉擇起到了“點撥”另辟蹊徑尋生機的效果。
1957年豫光集團前身濟源綜合冶煉廠從當年產鉛76噸,到1987年共生產主產品鉛11652噸的數字變遷看,雖然30年間平均年產不到400噸,但產量已經呈逐年遞增趨勢——這為1987年到2017年走過又一個30年的豫光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奠定了基礎。
“聽起來是奇聞
講起來是笑談
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
任憑那腳板把木履磨穿
……”
這是《愚公移山》里的歌詞,也是豫光人創業時的真實寫照。
回眸豫光人的創業魂是老一代豫光人傳承愚公移山精神在鐵鏟、大錘、鋼釬、毛驢碾礦、坩堝等那簡陋而艱苦的環境里磨礪出來的——挖礦蛇行而進,拉礦蛇行而出,“扭扭曲曲”的匍匐行進中,豫光人用韌性鑄就了頂天立地的創業魂——“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
采訪手記
艱苦卓絕的豫光人
蛇行而過,匍匐前行,姑嫂山、勳掌村鉛礦、老鱉燈……今天聽起來仿佛是一個個陌生的字眼,與豫光集團的中國500強、引領中國鉛行業發展的殊榮不相匹配。然而就是這些字眼和老一代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奠定了豫光今天艱苦卓絕的業績。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1957年~1987年這三十年的艱苦拼搏,在“掄錘雨點化、鏟土閃電化、推車火箭化”的速度與激情中,燃燒了豫光人的斗志,傳承了愚公移山精神,立起了產業報國的豫光之魂,為后來豫光的快速發展、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一頁
下一頁
相關文章
關于豫光 / 豫光動態 / 產品中心 / 豫光優勢 / 公司業績 / 人才中心 / 聯系我們
服務熱線:張經理 13838929915 周經理 15839148670
地址:濟源市克井鎮北環路西段888號

掃一掃手機瀏覽